- 孔祥智;李欣;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本文基于“制度演进—风险感知—政策优化”分析框架,系统解析2012—2025年我国粮食政策体系的阶段性特征与制度创新逻辑,识别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应链的潜在风险,探究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安全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粮食政策经历了从“数量安全导向”到“系统安全建构”的范式转型,当前面临资源约束刚性化、国际风险传导复杂化等治理挑战。通过比较制度分析表明,我国粮食政策在耕地保护制度韧性、产业链风险对冲机制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但存在技术转化效率偏低、收益分配失衡等制度性短板。由此提出需构建“技术赋能-制度适配-全球治理”的三维协同体系,形成“科技赋能强基础、资源优化促均衡、风险对冲稳供给”的优化方案,着力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No.22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潘安;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投资是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政策指引、基金支持与绿色平台建设、投资项目管理上不断探索,为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投资提供保障。伴随着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主要在拓宽绿色投资领域、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中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正面临来自东道国复杂的投资环境、项目建设运营的严苛条件、绿色投资的全球性竞争等多方面挑战。对此,应从深挖绿色发展的多边合作潜力、开展绿色能力与标准建设布局、构建区域内的绿色价值链分工模式等方面加以应对。
2025年03期 No.224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安博文;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强劲推动力,以二者的生产关系为切入点,采用投入导向全局参比的SBM模型评估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应并进行分解,运用类方差分解、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和β收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应的区域协调特征。在全国层面,2006—2022年新质生产力及其子要素全要素效率大幅提升,新质劳动者始终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动力源泉;在区域层面,新质生产力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佳,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路径存在差异,故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在省际层面,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广东的新质生产力处于生产前沿,江西的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相对较低但增长幅度最大;从区域协调性看,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效应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全国层面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且收敛速度随效率水平提升而加快,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新质劳动者能够有效收敛其空间差异。
2025年03期 No.224 2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