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中蒙俄经济走廊视域下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余淼杰;徐睿迪;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蒙俄经济走廊成为促进跨境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互惠互利的关键平台。在西方经济制裁背景下,俄罗斯经济表现出经济韧性,并通过结构调整,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地位显著提升,汽车行业表现尤为亮眼。中俄双方保持高度战略互信,经济结构与经贸需求高度互补,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这均为中俄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俄罗斯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并加速“战略东转”进程,将亚太地区作为能源外交重点,加速推动“跨欧亚发展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为中俄能源、技术与产业链合作创造了空间。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框架下,中俄双边贸易规模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合作继续深化,在能源、农业、金融和跨境物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贸易风险和不确定性正不断上升,中俄两国更应加强综合研判与政策沟通,携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No.22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克思税收思想及当代意义探析

    于金富;蔺大勇;

    马克思税收思想廓清了税收的本质属性与职能作用,提出了清晰立体的税收性质观、税收作用观与税负公平观,并从多重维度阐明了税收的公共性与阶级性特征。马克思的税收思想经历了时代洗礼和科学验证,虽然如今的世界格局和时空境遇已迎来了巨变,但其理论内核所蕴含的逻辑真理依然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基本观点及科学价值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税收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马克思的税收思想为我们深刻地认识税收与国家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收结构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税收思想为指导,努力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确立税收工作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强化税收制度支持功能,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应当贯彻税收公平原则,优化国家税制结构;推进关税制度改革,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年04期 No.225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研究

  • 人工智能能否驱动经济平稳与平衡增长?——基于卡尔多特征事实的视角

    杨光;任芃宇;尹艺霏;张云;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能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并推动经济稳定与平衡增长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关于人工智能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自动化的任务模型,基于卡尔多程式化事实所描绘的经济增长典型化特征,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以及增长特征的影响,并对人工智能能否实现经济平稳与平衡增长展开讨论。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深化两种渠道推动经济增长,当二者保持稳定与相对平衡时,经济便能以高于传统技术进步的速率实现平稳增长,资本产出比、资本收益率和要素份额能够维持在稳定水平,使经济处于平衡增长状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不稳定、增长不平衡的因素。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本文的分析框架既对理解经济增长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经济增速波动和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5年04期 No.225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财政透明度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的影响研究

    万熙虹;

    通过提升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促进地方债信息披露,来构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长效机制,是提升地方债治理水平、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的创新思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是反映债务风险的两个核心要素,本文将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城投债作为宽口径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对2009—2018年间全国31个省级及直辖市地区的面板数据和个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控制债务规模和优化债务结构两个层面分析了提升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财政透明度存在倒U型关系。目前提升财政透明度有助于披露地方债真实规模,但长期来看有助于约束政府举债行为,控制债务规模。第二,提升财政透明度有助于优化债务结构。具体表现在降低隐性债务占比和融资成本、缩短债务期限、促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等方面。第三,财政透明度对显性债务和城投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在:对显性债务而言,提升透明度会减少其新增规模,提高融资成本;对城投债而言,提升透明度会增加其新增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以上结论为持续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发挥财政透明度对建立地方债治理长效机制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经验参考。

    2025年04期 No.225 3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

    苟兴朝;

    本文旨在测算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效率,探索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效率提升的组态路径,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建议。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06—2022年全国30个省(市)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综合效率,探究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并分别运用Tobit模型和fs QCA模型分析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考察期间我国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综合效率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效率变化为主要驱动力,而技术效率变化亟待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6个因素以4种组合方式促进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效率的提升。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财政金融支农规模应有所不同,不断提高财政金融支农信息化与科技化水平,持续强化支农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2025年04期 No.225 5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协同演化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

    连雪君;朱逢博;

    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加剧和内部结构换挡升级的压力下,构建强韧性的农业经济系统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探索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的协同演化,对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生产效率,并基于哈肯模型完成协同值测算,最后利用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刻画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协同演进动态特征及长期趋势预测。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总体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都呈现良性互动,各省农业经济韧性和农业生产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更为显著;(2)农业经济韧性作为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协同演化的序参量,二者互惠共生、协同运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3)整体上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协同演化呈现正向效应,但农业经济韧性与效率协同演化存在区域差异,空间因素在二者协同值的动态转移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高度协同的邻接省区对于本省区协同值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而低度协同的邻接省却会阻碍本省向上转移;(4)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与生产效率协同演化趋势显示二者协同值呈现显著的正向时间效应,其演化轨迹由初始阶段的低度协同向高度协同集中。

    2025年04期 No.225 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管理研究

  • 中国数字乡村政策的演变历程与优化路径

    任梅;任亚肃;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与数字中国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政策工具的适配性直接影响其实施效能。基于“目标—工具”双维分析框架,研究对2018—2024年35份中央级数字乡村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系统考察政策目标演进与工具配置的动态规律,发现我国数字乡村政策实施呈现“基础布局与试点探索”“重点突破与快速扩张”“全面覆盖与深化应用”“高质量发展与精准施策”四个阶段变迁特征,政策工具组合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工具逐步向规制引导、公共服务及精细化工具转型,形成“目标—工具”适配机制。然而,制度惯性与技术治理的张力导致工具结构性失衡,市场化与社会化工具长期缺位,技术赋能虽提升效率却引发“数字悬浮”与主体性消解风险。对此,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激活—社会协同”的动态治理框架、完善技术治理包容设计、建立农民主体性培育机制等优化路径,为数字乡村政策工具箱的完善与高质量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No.225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保险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优势挑战及创发策略

    唐金成;黄菲;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业受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刻的影响,保险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本文剖析保险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指出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保险经营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保险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势;同时,也面临数据治理不完善、监管框架滞后、产品创新不足,以及服务标准化水平较低等挑战。基于此,论文提出了完善数据治理、优化监管政策、深化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等创新发展策略,以便为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2025年04期 No.225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韩鹏;朱荣玉;

    积极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福祉。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占比不断提高的现实基础,开发潜力大。然而存在以下现实困境: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被机械理解或选择性传承,阻碍了老年人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动机和动力,需要积极引导;保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需要着力构建。基于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应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破除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藩篱,构建有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体系,建立全社会共享的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积极发挥市场在老年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提升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效果。

    2025年04期 No.225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