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延迟退休政策的现实挑战、国际经验与实践路径

    张苏;张辉;

    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不可持续性危机等问题已引发国际关注,中国等众多国家正面临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现实压力。发达国家关于最优退休年龄的探索、延迟退休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劳动力市场采取的必要配套措施以及养老金制度协同改革,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科学合理地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我们需要提前调查、评估劳动者的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我们设计合理的劳动力市场配套措施,建立养老金福利制度并大力发展养老金融。

    2025年02期 No.223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9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黄河流域地方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付志宇;廖灯杰;库靖懿;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科学地优化黄河流域财政支出效率,文章构建了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11—2022年黄河流域九个省区的财政支出效率的静态与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财政支出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效率值按上、中、下游呈现低、中、高分布,开放方面的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动态分析得到黄河流域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新发展理念提出以后,财政支出效率出现提升,其中对黄河上游地区的提升更为显著;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经济联系、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与人口密度对黄河流域财政支出效率呈现正向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效率呈现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黄河流域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建立符合发展理念的财政绩效评估机制以及针对开放、创新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No.223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融强国背景下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孙光林;冯钦瑶;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国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需求。为了探索“金融强国”背景下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变化规律,文章利用TOPSIS法测度我国省际层面2012—2022年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使用基尼系数方法、泰尔指数方法和σ收敛模型等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1—2018年稳步提升,2018—2021年有所下降,2021—2022年又有所回升;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低,由东向西表现为从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子系统来看,我国各省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创新驱动;从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来看,造成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根源是区域内部省份之间的差距。

    2025年02期 No.223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区域与国别研究

  •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中蒙俄经济走廊高质量建设研究

    杨文兰;许海清;

    中蒙俄经济走廊高质量建设对于促进国家安全,织密国家安全网,筑牢中国北疆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9年以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快速发展、丰富多元的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的农业合作以及日益深化的油气合作,夯实了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宏观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粮食与能源安全基础。但内部博弈、外部干扰,这些限制因素使其高质量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不仅增加国家安全的风险,也使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应立足中蒙俄三国、拓展互利共赢的安全合作空间;着眼互联互通、搭建多维立体的安全合作平台;聚焦合作重点、全面降低非传统安全风险;紧扣建设内容,完善多层面信息安全合作机制,使中蒙俄经济走廊高质量建设成为全面提升中蒙俄三国关系的重要抓手,深化三方合作的重要平台,维护地区安全的重点区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依托。

    2025年02期 No.223 3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国际合作模式

    庄岩;董锁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也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条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需求。文章运用DEA-SBM模型评估了2005—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145个签约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其演变轨迹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呈现波动趋势,2013年达到最高值,2014年突然下跌至最低值,这说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呈现兴衰交替周期性波动。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沿线一百多个国家中,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处于最高水平的国家有16个,其中亚洲6个、欧洲6个、非洲仅占3席,南美仅有秘鲁1个。第三,从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看,典型国家中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中国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追赶型,意大利与俄罗斯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传统优化型,而菲律宾是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型。第四,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国际科技资源“中心-边缘”优化配置,国际科技组织引领资源系统整合,国际科技人才培育创新合作,综合性国际科学计划合作,以及国际科技园区等五大科技资源合作模式。

    2025年02期 No.223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公共经济

  • 低碳城市试点对黄河流域碳减排成效的时空动态效应

    王春枝;吴敖日格乐;

    绿色低碳转型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乎生态文明构建与经济结构优化。为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逐步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累分类指导工作经验。黄河流域作为能源战略要地,其低碳转型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行动,是指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黄河流域2009—2022年9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黄河流域城市碳减排成效的作用机制及其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并提升了碳排放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点政策效果逐渐增强,并且碳排放强度抑制效应可传播至0~150 km范围内的邻接非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效应可传播至300~400 km范围内的邻接非试点城市。机制分析表明,通过强化环境规制、提升人力资本以及激发城市创业活力等多措并举的协同推进,可以有效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黄河流域城市碳减排的积极成效。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黄河上游以及金属矿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显著提升了黄河中游、成长型以及煤炭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低碳发展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并存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应深化低碳试点“试验田”,瞄准城市特质“靶心点”,实施多措并举“组合拳”,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作出新贡献。

    2025年02期 No.223 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产业多元化战略、创新能力跃迁与经济韧性增强:来自资源型省域的经验证据

    贾智莲;赵新艳;张亚莹;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呈现易波动、要素聚集能力差等脆弱性特征,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提升创新能力是提升资源型地区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文章选取2008—2022年,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四川、贵州、山东、陕西、山西、天津9个资源型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机制模型进行经验验证。研究发现:产业多样化对资源型省份的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多样化通过促进资源型地区的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环境水平,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经济韧性。因此,资源型省份应从培育多元化产业结构、引导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

    2025年02期 No.223 8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管理与创新

  • 低碳转型是否缩小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基于A股上市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李翔;冯于芳;

    低碳转型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必然会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强烈冲击,进而影响收入分配格局。文章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看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3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并且该结论在进行非随机样本选择、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及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后依旧成立;第二,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更显著地促进大型国有企业缩小内部收入差距,且对低污染行业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有更为显著的积极影响;第三,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途径是提高普通职工薪酬。

    2025年02期 No.223 9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